欢迎光临香港国际卫视四川频道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分类新闻 > 社会 >

​巧手妙思 79岁自贡老人创作“易拉罐画”

发布时间:2024-01-17 来源:香港国际卫视四川频道

错落有致的山水画、栩栩如生的花鸟图、苍翠挺拔的迎客松……1月12日,笔者在79岁老人李光玉家中看到,满墙的画作既浓淡相间、层次分明,又形态传神。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画作都是变废为宝,用麦秆、易拉罐为原料制成的。

“虽然一天画画都没有正式学过,但一直都很喜欢。退休后,我开始自学麦秆画,不久又琢磨怎么把易拉罐变成画。这些年,一共创作几十幅了。”李光玉老人说,易拉罐画不仅为他的人生打开了新的天地,也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大乐趣。

无师自通  妙手“生”画

李光玉这项爱好源于他对艺术的热爱。2002年从贡井区政协退休后,空闲下来的他自学过国画、书法,可惜因基础差等原因“没有画出点名堂”。然而他对艺术的追求没有就此止步。“退休后,时间变得特别充裕,我就总想着能不能干点有意义的事。”他这样说。

一次在逛街时,李光玉偶然发现了一间特殊的画室,里面一幅幅由麦秆作的画栩栩如生,让他挪不开步子。从那时起,他就有了创作麦秆画的愿望。此后,李光玉隔三岔五就到那家画室里仔细观察画师作画,不懂就问,同时暗下功夫,不断摸索。半年后,他硬是靠自学掌握了这门“手艺”,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麦秆画。

当熟练掌握了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后,李光玉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2018年起,他在麦秆画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又开始创作起了易拉罐画。

为了有一个独立的作画环境,李光玉在家里的客厅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工作台。一卷铁皮、一支签字笔、一个把子和一把剪刀,几样简单的工具相互配合,他就能雕琢出“易拉罐画”的基本面貌。

“首先要将易拉罐剪开,接着还要经过铺平、制版、描绘、定型、着色、剪刻、拼接、初装等等工序。”李光玉细致讲述着做画的整个流程。他说,制作得越多,越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在实际制作中,李光玉发现传统的易拉罐贴画颜色单一,底色与银灰色的对比感不强烈。“用原色表现不出来立体的感觉,也表现不了远近层次。”李光玉说,为了让易拉罐贴画更立体、更好看,他想了很多办法,也做了许多尝试。

“易拉罐着色太难了。要么几天都不干、要么聚拢成一堆、要么起小水泡……从国画、水彩画、油画这些颜料,到油漆、指甲油我都实验过,还是不行。”李光玉说,经过数十次实验研究,终于让他寻得一种颜料,再利用特殊技法处理,终于解决了易拉罐“着色难”的难题。从此,他的作品告别了单一的色彩,变得五颜六色,格外亮眼。

变废为宝  精美绝伦

探索出了易拉罐画特殊的着色工艺,李光玉的制作技艺更加纯熟。在李光玉的客厅里,陈列着一幅《孔雀图》,可以说是李光玉贴画技艺的完美展现。画中的牡丹如化作一团锦绣,烘托着两只气宇非凡的孔雀,整幅画色彩明丽,凹凸有致,气韵生动,孔雀的羽毛根根分明、栩栩如生。

“为了让画浓淡相间、层次分明,在给牡丹和孔雀着色后,还要用小刀一根根地‘拉丝’,所以很麻烦。不过当制作完后,看到完美的作品,心里也很是高兴。”李光玉说,孔雀羽毛纤细,必须全神贯注才能剪裁好,整个作品从构思到制作完成,花了他大半个月时间。

这些年,李光玉制作了很多让人惊艳的作品,不少亲朋好友慕名求画。李光玉说,他愿意坚持做下去,因为用易拉罐作画对他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当他把自己倾注了心血的作品送给老朋友、老同事和喜欢他画的人,这些作品就成为了联系情感的桥梁。

在热爱艺术的这条路上,李光玉也不是“孤军奋战”。在李光玉创作之初,他的老伴便陪着他到处寻找麦秆、易拉罐等作画原材料。还时不时拿出李光玉的作品赏析,为他提出一些创作建议。  

李光玉的易拉罐画全手工制作,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立体感强,已成为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开始走出深闺被人识。在去年12月举行的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上,李光玉的易拉罐工艺画参加了展出,受到与会者高度赞赏。

“坚持做这件事,不仅能帮我修身养性,更让我觉得有事干、有目标,活得特别有意思。”李光玉微笑着说。

 供稿:贡井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