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香港国际卫视四川频道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巴蜀文信 > 旅游 >

凝聚精神力量筑就文艺高峰

发布时间:2021-12-14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今年国庆档,讲述抗美援朝故事的电影《长津湖》,不仅收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更荣登中国影史票房第一。除了《长津湖》之外,近年来,《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一批题材多样、制作精良的国产电影均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成为大银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国产电影票房屡创新高,正是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生动注脚。自第十次全国文代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召开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奋发有为地投身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满腔热忱讲述中国故事,推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百花齐放春满园:砥砺精品创作 勇攀艺术高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5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砥砺前行,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彰显着中华民族弦歌不辍、日新又新的文化活力。

影视领域“爆款”频出。大银幕上,《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流浪地球》填补中国“硬科幻”电影空白;《哪吒之魔童降世》见证国漫技术的长足进步与传统经典的永恒魅力。小荧幕中,《大江大河》《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优秀剧集应接不暇,或观照历史、或反映社会、或描写人民,在光影之间奏响时代强音。

文学创作成果丰硕。广大作家以智慧、才华、激情、信念和辛劳,深情地凝望和咏唱雄伟的山河、博大的文化、缤纷的风物。《人世间》《牵风记》《北上》《主角》《应物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这5部获奖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卓越成就。

舞台艺术欣欣向荣。5年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三湾,那一夜》、民族歌剧《沂蒙山》等创作精良、叫好叫座的讲述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的红色力作层出不穷。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也促进了演出市场的繁荣。2016年到2019年,国内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场次从230万场增长至296万场,国内观众从11.81亿人次增加至12.3亿人次。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5年来中国文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令人倍感振奋。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文艺工作者更应凝心聚力,通过创作优秀的作品,弘扬时代新风,彰显民族精神,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为有源头活水来:坚持人民至上 鼓舞前进步伐

“玛奈呼和德”,是内蒙古农牧民们对乌兰牧骑队员的亲切称呼,意为“我们的孩子”。自1957年发展至今,内蒙古全区共有75支乌兰牧骑、3500多名队员活跃在广阔草原,每年为农牧民群众演出数千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乌兰牧骑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接地气”,才能有艺术的根基。5年来,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加鲜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界蔚然成风。

在人民中间倾听大地心跳,用镜头记录时代,这是中国摄影家们的坚定信念。今年4月,“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把镜头对准脱贫攻坚主战场主力军,记录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创举。

只有从人民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充分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时代精神的发展大势,才能创作出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作品。

拿着工具的农民工、握着图纸的建设者、正在敬礼的战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的主题雕塑《伟业》,共有65个人物形象,涵盖不同群体、不同职业,凸显新时代成就。表现了各行各业的人物形象,凸显“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的豪迈气概。

“‘为人民塑像、为人民立言’是历史赋予《伟业》的时代主题。”《伟业》主创、中国美协副主席曾成钢说,“我们就是要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关照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人民的奋斗热情、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应该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直挂云帆济沧海: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东北民歌《摇篮曲》、山东民歌《包楞调》、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云南藏族民歌《美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雷佳在《源远流长 寻根之旅》民族民间歌曲音乐会上,演唱了6个民族、9种语言或方言、15首风格各异的歌曲。

“我们对民族音乐是非常敬畏的。”近些年来,雷佳辗转祖国各地,深入民间实地采风,深入群众虚心学习,“更加深入传统,我们更能找到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2019年12月,中国文联牵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具体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涉及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12个门类,凝聚了近400位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心血。

“‘大系出版工程’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服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潘鲁生说。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近年来,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亮点突出。数据显示,网络文学共向海外输出作品10000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琅琊榜》《欢乐颂》《都挺好》等,在日韩及东南亚地区广受欢迎。

广大网络作家纷纷表示,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创作上必须增强国际视野,坚定理想信念、彰显文化自信,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赓续中华深厚文脉,让网络文学成为中国故事的扬声器。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第十次全国作代会召开,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牢记初心和使命,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心连心,用更多的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